洪山菜苔,俗称红菜苔,又名“芸菜苔”。色紫红、花金黄,是武汉地区的特产。据史籍记载,红菜苔在唐代是著名的蔬菜,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,曾1为“金殿玉菜”,与武昌鱼齐名。它营养丰富,含有钙、磷、铁、胡萝卜素、抗坏血酸等成分,丙种维生素比大白菜、小白菜都高。且色泽艳丽,质地脆嫩,为佐餐之佳品。洪山菜苔,尤以洪山宝通寺之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一带出产的品质最佳。优质红菜苔只产在洪山,若迁地移植,不仅颜色不同,口味也有差异。民国初年,黎元洪离开湖北,到北京当大总统时,每临冬天,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红菜苔。由于长途大批运输,鲜菜运到北京后,时间一久,菜苔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味,较之产地新鲜嫩菜苔当然逊色不少,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。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京试种,结果,菜苔虽长出来了,但色不红、味不鲜。试种失败,更感到洪山菜苔之可贵,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,用火车成批运转菜苔到北京。
关于洪山菜苔的传说很多,一种说法是:相传1700多年前,洪山脚下的小村子力,有个叫玉叶的姑娘,年方十八,相貌娟秀、心灵手巧。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,勤劳朴实、热心助人。两人相互倾慕,早已相爱。阳春三月,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,被人称“恶太岁”的杨熊撞见。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,令兵勇将她抢走。田勇奋力拼打,将玉叶救出,拉着她就往山下跑,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,叫兵勇将两人乱箭射死。顿时,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,杨熊见出了人命,策马逃跑,突然一阵雷电,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。事后,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,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,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。到了秋天,当地遇上大虫灾,庄稼颗粒无收,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苔秆采来食用,觉得甜脆清香,且越来越多,渡过了荒年。秋后,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,在自家菜园里种植,空时把菜苔挑到城里去卖,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,红菜苔的名声越来越大,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。
另一种说法与洪山宝塔有关。当年,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,路过江夏(今武昌)县,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。席间,尉迟敬德对满桌 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兴趣,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。他边吃边赞道:“好菜!好菜!色香味皆美,脆嫩可口。”尉迟敬德从未见过次佳肴,不知其名。郢州刺史告诉他,“这是楚天名菜‘菜苔’,与武昌鱼齐名;若长期食用,可益寿延年。”尉迟敬德闻之,甚为欢喜,一口气将满盘菜苔吃的精光。临行前,郢州刺史令人给尉迟敬德备了一份厚礼。尉迟敬德一件未收,唯独要了一框菜苔去,准备在路上享用。同时嘱咐郢州差役,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苔去。三年过去了,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苔未到,心情十分急躁。心想,这郢州刺史为何如此不守信用?于是,他派人到江夏催促。差役回报说,东山(洪山)出了“井蛛湖怪”,菜苔都被妖怪吃了,尉迟敬德不信,便亲自带领一班人马,浩浩荡荡来到江夏,一则看个究竟,二则当面责问郢州刺史。尉迟敬德来到东山,果然看见一大片菜苔全都有叶无苔。这时,弥勒寺(今宝通寺)的主持见尉迟敬德的到来,忙率全寺僧众出门迎接,并对尉迟敬德说:“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,只要在东山南麓,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曾八面的宝塔即可。”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架,请皇帝赐金建塔。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,拨皇银万两,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。结果,宝塔建成了,妖怪镇住了,而尉迟敬德因积劳成疾,还没有来得及吃上新长出来的芸苔就不幸谢世了。从此,由于宝塔的神威,弥勤寺钟声播及之处,长满了茂盛的芸苔菜。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的“学恭田”生长的苔菜味道最佳。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苔菜了,这“芸苔菜”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苔。
洪山菜苔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
在高楼林立、寸土寸金的武汉市区中心,有一片80余亩的土地只用于种菜,这一“奇景”已持续了10年之久。这里便是洪山菜薹最后一块原产地。
昨日,记者在雄楚大道的洪山区洪山村看到,马路边上一墙之隔,有一大片被围墙包围的菜地。阳光下,紫色的菜薹长势正旺。在城市包围下,这块菜地的形状极不规整,呈“w形”,东北角部分被马路和房屋截断。周边有楼盘、小学,还有城中村改造农民还建房的工地。
洪山菜薹为武汉“国宝级”农产品,与武昌鱼齐名。唐朝起被封为“金殿玉菜”,成为贡品。而奇异的是,这一品种仅适宜洪山附近生长。原因是这里的土壤含有丰富的钙、铁、锌、磷等矿物质;另外,洪山和南湖之间“聚宝盆”的地形,形成了一片“暖冬小气候”,只有这里长出来的菜薹,味道才正宗。
洪山菜薹产业协会会长叶晓估说:“洪山种菜薹有1700年的历史。新中国成立前,从宝通寺一直到卓刀泉,从洪山到南湖,‘九岭十八坳’全部都是菜地。上世纪90年代以前,洪山区是武汉市的‘菜园子’,武汉86%的蔬菜都是洪山区种的。”
叶晓估是位“老蔬菜”,退休前曾任洪山区蔬菜局副局长,跟菜打了一辈子交道。他介绍:“上世纪80年代洪山的菜地面积有8000亩;到了90年代,变成4000亩;2000年只剩1000亩;到现在,只剩下这最后的80亩了。”
1998年,原空军雷达学院一位教授给当时的武汉市长写信,呼吁保护洪山菜薹原产地。
2004年,洪山区政府将这块最后的原产地纳入保护“红线”:只许种菜,不许开发;并拆除了一批违章建筑,将菜地面积从30余亩,扩大到80余亩,至今“留白”已近10年。
楚天菜薹产业开发公司总经理楼光义算了一笔账:周边楼盘如百瑞景等,1平方米的价格已远超1万元,即便按照1万元折算,这块80余亩的菜地价值也超过了15亿元。
与这一天文数字相比,种菜显然没有经济效益可言。按亩产3000斤算,这块地每年约产2.4万斤菜薹;按每斤300元计算,一年的收入只有800万元左右;要赚到这块地现有的商业价值,要种200年菜。
背景>>>
卖地容易种菜难
最后一块原产地保护不易
2013年,洪山村曾一度想收回土地,用于城中村改造,但由于合同未到期,政府出于保护土地性质,也进行了干预,最终没能成功。
“其实纯粹从经济的角度讲,当时把地退回去对公司是有利的,我们可以得到数量可观的赔偿。但洪山菜薹最后一块原产地就没有了,我们多年培育起来的这个品牌也毁了。”楼光义表示。
除了面临被收回开发的可能性之外,这块土地小气候和土壤的变化也令人担忧。
楼光义介绍,早些年在周围建起楼盘之前,从原武锅厂区的小坡上有地表水流下来,种菜根本不需要浇水。2006年以后不得不使用地下水浇菜,井越打越深,从最开始的6米,打到现在的13米。“主要原因是城市地面硬化后,雨水无法浸入土壤,造成了地下水缺乏,这不止是菜地的问题,而是整个城市的问题”。
为了保护这块地的“风水”,楚天菜薹公司做了农田水利改造,在地底埋下暗管进行灌溉,每隔3-5年做一次土壤改良。洪山区规划部门还特地将菜地东北角一栋楼的设计高度,从30多层,砍成了10几层,留出一个通风的“豁口”。
洪山区城乡统筹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10年,政府投入财政资金近千万元,用于原产地保护。洪山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块80.13亩的土地,其中63.06亩的性质是农业用地,属于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的范畴,不允许用作商业开发。
叶晓估建议,要保护这最后一块原产地,要把菜薹种植产业做大做强,“菜薹做不起来,要原产地干什么呢?”另外,政府需要抵制诱惑,把“红线”划死,不允许任何单位有越界的行为。“政府要自己做好‘守门人’,不能光靠企业,企业没有能力,也没有动力去保护这块地”。
展望>>>
洪山菜薹移师江夏扩规模
虽名为洪山菜薹,武汉红菜薹种植规模最大的地方,却是江夏。
经过多年运作经营,“洪山菜薹”已经成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、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,品牌价值得到市场承认,“凡是打上洪山菜薹商标的,菜价升值4-5倍”。
规模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,为了突破这一障碍,洪山菜薹大面积移师江夏。据了解,江夏种植规模达5000亩,楚天菜薹公司一家就有700亩。“原产地80亩地的规模太小,一年只产两三万斤,且种植的是高端菜,每斤售价几百元。江夏的菜地种植的菜薹,种子来自原产地,虽然环境不同,但味道与原产地较为相近,不打‘国家地理标志’产品的标志,价格亲民。”楚天菜薹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“原产地这里周边是城市,没有其余品种的花粉乱传,反而保持了品种的纯正,每年留的1000公斤种子,可种1万亩菜地。”而80亩的洪山菜薹原产地,将更多地成为品牌的载体。据介绍,楚天菜薹公司将花2亿元,对原产地进行升级改造,打造成洪山菜薹文化为主题的都市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区。
ICP备案证书号:鄂ICP备15014435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:SP4208811510049471
3326494371
949680807
345747076
396233718
善农优品
宝通寺路百瑞景中央花园|郢中镇楚贤路71号 © 2005-2025 善农优选 版权所有,并保留所有权利。
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: 400-027-4114 善农武汉: 027-88922366 善农钟祥: 0724-4228599 E-mail: Service@sinovio.cn XML地图